摘要: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1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1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原票為“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近右端中斷)
2分,橄綠。
4分,綠。
20分,藍。
1元,褐、紅棕。
2元,紅棕、藍。
5元,灰綠、紅。
1931年(民國二十年),雕刻版,P12.5,19mm*22.5mm,普12.1-普12.4 200(10*20) 普12.5-普12.7 50(10*5),[P]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
在英國倫敦德納羅印刷公司接到錯印通知后,將木模的雙全填實成為粗線“單圈”。初期印的郵票均為“窄版”。1933年印的郵票為“闊版”。
我們說的倫敦二版發行于1931年,在印“闊版”之前,故只有一個版本。
至于倫敦一版寬、窄版的存世量誰多誰少我也說不清,不過比較下郵票目錄上窄版和寬版的價格,窄版高。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但是參考書似乎都習慣以發售時間劃分一版和二版。我認為以印制版別分一版和二版更讓人明白。
普41 倫敦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55 上海大東版單位郵票
普19 香港中華三版有水印孫中山像郵票
普33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改作貳角”郵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普14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普39 重慶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圖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0元(綠)、20元(棕紫)。上海中央印刷廠承印。 20元,紫棕,出現2種變體票:P13、P14;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實行,附加費為1元。嗣奉令緩辦,于10月26日再急電各局不予發行,但邊遠地區,因交通不便,轉令未能及時到達,屆期仍有若干地區售用數日。
普54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普41 倫敦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普14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