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發行日期:1945.9.17(民國34年)起
普37.1及普37.5-普37.6 民國34年9月17日
普37.7 民國34年9月18日
普37.2-普37.4 民國34年9月25日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5),100(10*10),200(20*1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自9月12日起暫以偽政權所加蓋之中儲券「暫售」郵票,按200對1的比率折售國幣;同時將「暫售」郵票,交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5號方體鉛字澆制凸版,加蓋綠色國幣面值,按200對1的比率改為國幣郵票,自9月17日起陸續發售。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出現兩種變體票:雙連中一枚原票“政”字不連、橫雙連中縫漏齒。
3分,出現一種變體票:寬距(加蓋字4.5mm)。
1分,桔黃,復蓋。
普58 印花稅票改作單位郵票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普56 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60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
普48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金圓”改值郵票
普15 香港中華一版(空心)孫中山像郵票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廣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除上海大東版飛雁圖基數郵票、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郵票外,各區陸續加蓋改作“銀圓”基數郵票還有多處。福州加蓋:福州郵局委托福州知行印務局黑色或紅色“福州”加蓋10種。此外尚有定海、廈門等地加蓋。
藍字0.5分(棕),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 紅字1分(赭黃),出現五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普41 倫敦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