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1) 上海永寧加蓋(方框在上),12枚,數字編號:20100110-4-(1)~(12)
發行日期:民國34年10月起
原票為先烈像香港版,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上端印阿拉伯數字框(圖52)。通稱「永寧上框國幣票」。
(2) 上海永寧加蓋(方框在下),36枚,數字編號:20100110-4-(13)~(48)
發行日期:民國35年6月起
原票種類頗復雜,有倫敦、紐約、香港、重慶、福建、上海各地先后所印各版國父像及先烈像郵票36種。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棋盤式矩形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除國父像渝大東5元改2,000元1枚加蓋紅色外,余均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阿拉伯數字框(圖52)在下端。通稱「永寧下框國幣票」。
(3) 重慶中央加蓋,11枚,數字編號:20100110-4-(49)~(59)
發行日期:民國35年6月起
由中央印制廠重慶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相間之八角形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數值分列兩旁,阿拉伯數字框在下端,元以后無小數點,而于角分兩位下加一短劃(圖53)。通稱「中央國幣票」。
(4) 重慶大東加蓋,8枚,數字編號:20100110-4-(60)~(67)
發行日期:民國35年9月起
由大東書局重慶廠以特制之5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黑白格八角形花框,澆制凸版,加蓋紅或藍色,數值分列兩旁,阿拉伯數字框刊于下端,元以后加小數點,角分兩位下無短劃(圖54)。通稱「大東國幣票」。
(5) 上海大業加蓋,7枚,數字編號:20100110-4-(68)~(74)
發行日期:民國36年10月起
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以特制之5號仿宋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邊嵌菱形之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除渝中華3元改3,000元1種加蓋綠色外,余均黑色,數值分列兩旁阿拉伯數字框刊于下端(圖55)。通稱「大業國幣票」。
(6) 廣西加蓋,1枚,數字編號:20100110-4-(75)
發行日期:民國37年8月
加蓋全張枚數:100(10×10)
民國37年8月廣西郵政管理局因當時國內平信郵資所需之5,000元郵票告罄,供應不及,奉準將庫存之國父像上海大東1版100元郵票,交由桂林崇大印刷廠,以新5號宋體鉛字及阿拉伯數字拼排活版加蓋黑色改值售用。數值分印兩旁,阿拉伯數字印于下端,未加花框。行用未久,即予停售,迄9月下旬,5,000元票又感缺乏,復于9月29日再次分發各局應售。通稱「廣西國幣票」。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28 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8 北京二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普40 重慶中央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8 偽華北票改作“國幣”郵票
普9 北京一版帆船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2年,中華郵政發行。初期來不及打孔即發售應用,后又有點線齒及12.5-13度齒孔。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圖12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無齒*點線齒。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