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經濟、軍事、文化等單一層面的較量,而是綜合實力的比拼。郵政儲蓄比現代郵政體制的誕生晚了21年,在中國的發展更是經歷了無數波折。1896年光緒皇帝御批,準許開辦大清國家郵政。
當今社會,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早已不是經濟、軍事、文化等單一層面的較量,而是綜合實力的比拼。記得前幾年笑星馮鞏在“春晚”上說過:“相聲界我影視演得最好,影視界我導演導得最棒,導演界我編劇編得最巧,編劇界我相聲說的最逗,這年頭就得玩個綜合素質。”話雖是句玩笑話,但理卻不粗,綜合能力的提升的確可以為我們在競爭中增加制勝的砝碼。這種例子在商業發展中也屢見不鮮,比如郵政部門就曾“不務正業”,在傳統的寄遞信件之外,還開展了匯兌、儲蓄等多種業務。郵政儲蓄比現代郵政體制的誕生晚了21年,在中國的發展更是經歷了無數波折。
英國是現代郵政的發源地,同時也是最早開展郵政儲蓄的國家。1896年光緒皇帝御批,準許開辦大清國家郵政。為了使國家郵政辦得像模像樣,1908年時任郵傳部尚書的徐世昌向清廷建議:“郵政儲蓄金,法良意美,應當效仿。”

大清郵傳部尚書徐世昌
當時,清朝郵政部的各級官員對如何開展郵政儲蓄都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為此,徐世昌特別遴選了一批公費留學生到奧匈帝國,專門學習郵政儲蓄金。1911年,包括陳廷驥在內的20個赴奧留學生懷揣著新思想和新管理技術回到祖國,再通過郵傳部的考試后,即準備全部錄用。當時的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擔心這批具有專業知識的中國青年會打破外國勢力獨掌大清郵政的局面,就以儲蓄金尚未開辦為由,將其全部“發配”到各省級郵局試用,使這批滿懷革新愿望的留學生“英雄無用武之地”!
因此,中國開辦郵政儲蓄業務的提議雖早,但由于晚清時期的社會現實,終無法得以實現。直到國民政府成立后,當年的那批留學生才開始在郵政部門擔任重要角色,尤其是陳廷驥,更在1912年被孫中山先生破格提拔為郵政司司長。在他們的不斷努力下,1919年郵政儲蓄業務終于在中國正式開辦。
為了與銀行競爭,郵政儲蓄提出了“人嫌細微,我寧繁瑣;不爭大利,但求穩妥”的經營方針。當時銀行主要是為大客戶或中產階級服務的,開戶標準較高,所需金額較大,普通百姓根本無法達到準入門檻。而郵政儲蓄的開戶標準則定的相當的低,只需要1元錢!為了吸納更多的閑散資金,郵政部門還設計了“郵政儲蓄金”郵票。

1944年,國民政府郵政部為進一步宣傳郵政儲蓄,而專門設計的一套“郵票”
“郵政儲蓄金”郵票的面值通常為5分或1角,它不能貼在信封上寄遞信件,而是為了方便小額儲戶而準備的。儲戶在手里的閑錢不足1元的時候,先購買“儲金”郵票,將其貼在儲蓄券上,由郵政部門蓋銷。待集滿1元錢后,就可以正式開戶存錢。這種儲蓄形式的出現,在普通百姓當中相當的受歡迎,同時也為國民政府吸收了大量社會閑散資金。
國民政府的“儲蓄金”郵票最早是將庫存的普通郵票加蓋上新的面值和“儲金郵票”字樣使用的;1942年國民政府開始發行專門的“郵政儲蓄金”郵票,但這卻不是在中國出現的最早的正式“儲金”郵票。日本的傀儡政府——偽滿洲國在1941年就捷足先登了。
當年,日本在中國發動侵華戰爭,原本打算速戰速決,盡快侵吞整個中國。但沒想到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奮起抵抗,尤其是國共抗日統一戰線建立后,更是使日本侵略者陷入苦戰。日本國小民少,一旦陷入持久戰則后方支援就會出現明顯的供給不足。當小日本看到國民政府通過郵政儲蓄吸納大量社會資金以供戰爭需要時,也打起了這方面的主意。1941年,偽滿洲國郵政部設計發行了“雙魚圖”郵政儲蓄金郵票。為了可以在全中國范圍內使用,吸納到更多的戰爭經費,小日本“忍痛”放棄了宣傳偽滿洲國的機會——這套儲金郵票上沒有出現任何的“滿洲國”及“滿洲帝國”字樣!

1941年,偽滿洲國郵政部發行的“雙魚圖”儲蓄金整版郵票,“魚”與“余”同音,有“年年有余”之意,如今這版百枚連張的整版郵票價值32000元
新中國成立后,出于建立“大一統”的銀行體系的考慮,曾于上世紀50年代停辦郵政儲蓄;1986年,為了適應四個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在國務院的指示下,郵政儲蓄業務得以重新恢復。從我國銀行業的發展來看,絕大多數商業銀行都定位于城市業務的辦理,而郵政儲蓄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將儲蓄網點遍及農村及小城鎮,發揮惠民作用的同時也極大的拓展了自身業務,實屬明智之舉!
我國歷史上發行的面值最小的普通郵票
中國歷史上唯一的軍閥郵票
貼著七張郵票的掛號信
從《春夏秋冬》看“四字”郵票的發行特點
《春夏秋冬》特種郵票表現內容與原地郵局
郵票小色標蘊藏大創意
”可見無論是千古圣賢還是黎民百姓,對財富的渴求都是一樣的,只是要秉承“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原則就好。這枚郵票可不一般,名字就很吉祥,叫做“富百代”。
而我國卻有一種郵票小全張郵電部明文規定不能撕開(剪開)單枚貼用,它就是1964年10月20日發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五周年》紀念郵票小全張。 1964年10月1日,首都各界人民在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5周年典禮。
在前幾年的一次拍賣會上,這枚信封賣了240萬美元。
不過我們都知道郵票曾經是作為郵資憑證而存在的,但是一定不知道郵票還有很多有意思的用途。第一次世界大戰時,俄國因輔幣缺乏,就把郵票印在厚紙上,背面則印上與郵票面值相同的數值并注明”此郵票與輔幣等值流通“字樣。
有感韓國前總統被俘。 1992年8月24日,中國與韓國建立了大使級外交關系。盧泰愚的最大心愿是與中國建交并訪華。本書以郵票為媒介,向讀者介紹89年來韓國歷任總統及其業績與過失。
中國驛運制度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早建立通信組織的國家之一。古老神奇的郵驛就是中國古代的一種通信和交通形式,是穿越3000多年華夏大地上的中華文明的杰出創造。從此“驛”這一名稱,一直沿用到后代。 驛運制度被一些史學家稱為“國之血脈”。
解密一套郵票估價55萬背后的真相
目前,一套由大龍郵票、慈禧壽辰郵票等85枚郵票組成的清代稀世珍郵在拍賣場上估價55萬,再次掀起了清代郵票收藏熱。 清代郵票的地位尊貴顯赫,像大龍郵票、小龍郵票,“華郵之王”紅印花等舉世聞名的重量級文物票,擁有任何一枚都足以讓藏者欣喜不已。
重金購買的“珍郵”,最終打水漂了。
近日,筆者經手了一起紀92《古代科學家》第一組(8-1)蔡倫像多“前”字的信銷票鑒定。持有者老王是某茶吧的老板,據其介紹,這兩枚“珍郵”是從一位茶吧的常客于某手中購得。于某的一系列舉動,使老王深信不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