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除“定”、“國”、“留”、“粵”、“輔”、“明”多見外,其余字均少見,其中“府”字錢目前僅見兩枚。 第二種類型是李定國、孫可望在云貴地區鑄造的永歷通寶錢,以背有“五厘”、“壹分”字樣的折銀錢為主。“五厘”、“壹分”是對銀作價,故稱折銀錢。
永歷通寶版別繁多,根據鑄造區域的不同,大體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永歷政權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廣西、廣東一帶鑄造的永歷通寶錢。以小平錢為主,也有少量折二型錢。又可分為光背和背文錢兩種,版式品種較為復雜。光背錢中有“珍寶”版別,較為少見。背文錢有“工”、“戶”、“御”、“敕”、“定”、 “國”、“督”、“府”、“道”、“部”、“留”、“粵”、“輔”、“明”等字。除“定”、“國”、“留”、“粵”、“輔”、“明”多見外,其余字均少見,其中“府”字錢目前僅見兩枚。
第二種類型是李定國、孫可望在云貴地區鑄造的永歷通寶錢,以背有“五厘”、“壹分”字樣的折銀錢為主。永歷三年(1649年)李定國、孫可望擁永歷正位后,開鑄背有“五厘”、“壹分”的永歷錢。“五厘”、“壹分”是對銀作價,故稱折銀錢。背 “壹分”的折銀錢有大小兩種。小“壹分”折銀錢的 “歷”字有四種寫法,即“雙木一日”、“雙禾一日”、“雙木一目”、“雙禾一目”四種版別,其中以“雙木一日”、“雙禾一日”版別較為少見。
第三種類型是奉用永歷紀年的鄭成功政權委托日本長崎鑄造的永歷通寶錢。版別和品種較為簡單,只有折二型錢一種,均素背無文,錢文有篆書、行書之分。主要流通行于東南沿海一帶,鑄造數量不多,現存世較罕。
永歷通寶收藏價值分析
永歷通寶從60元800元不等,直徑越大,品相越好越值錢,如果40毫米以下的,200元以下,40毫米以上應在200元以上。
永歷通寶是南明桂王政權的鑄幣。
第一種類型是永歷政權在其直接控制下的廣西、廣東及周邊鄰近地區鑄造的永歷通寶錢。除“定”、“國”、“留”、“粵”、“輔”、“明”多見外,其余字均少見,其中背“府”字錢目前僅見數枚,且錢幣學界對其真偽尚存爭議。
永歷通寶楷書小平背“工”、“戶”8元南明桂王朱由榔在廣東肇慶稱帝時鑄。永歷帝在廣東堅持十六年之久,于1662年被吳三桂父子絞死于昆明,故永歷錢傳世頗多。
關于永歷通寶圖片及價格,我們要分析其相關歷史背景及價值。而直到清朝咸豐、同治朝,滇貴兩省所鑄大錢亦隱約可見其蹤影。此錢直徑;31.3毫米,厚度;1.4毫米。
其中競爭最為激烈的“永歷通寶”背御300元人民幣起拍,加價幅度20元,在經過45次出價后,最后以1220元的價格成交!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因李定國保衛桂王永歷政權有功,所以永歷帝敕命戶部、工部、五軍都督府及各道、府,由李定國“留粵輔明”。因此,永歷帝對重兵在握的李定國寄予厚望,“御敕部道都府定國留粵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