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
開元通寶是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廢五銖而改鑄開元通寶錢,開元通寶錢文是大書法家歐陽詢制詞及書,直讀開元通寶或旋讀開通元寶,錢文書體為著名的八分書,每十文重一兩,每文重一錢。
早期開元通寶輪廓深峻,文字精美。“元”字第二橫左挑稍后所鑄、背有月紋;中期元字左、右挑或雙挑,寶字較小,背常有月紋、星紋或星月紋,后期邊廓較寬鑄工粗劣,大小不一,以前譜注把折三型定為當十樣,當十型定為開爐大樣都是錯誤的,從唐代開元通寶五等制鑄錢方法就開始形成規制,大錢流通不流通看當時國情而定,規定五等制是必須有的,以后歷代歷朝都按此方法延續,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唐代包括唐代以后有的朝代有當五十當百一般是樣錢或是開爐錢,具體版別材質在細分,到了清代加鑄當五十當百當五百當千型行用錢!
在質量上,一般的開元通寶每文重一錢,每十文重一兩,每貫(即一千文)重六斤四兩。每文重二銖四絲,折合質量約4克。但在唐玄宗開元年間,由于處于盛世,開元通寶的銅料增加了二成,這時的開元通寶質量約為5克,因而厚重的開元通寶也多半是此時鑄造。在樣式上,初唐開元通寶光背無文,中唐起錢背開始有星、月及其他紋飾,晚唐會昌開元則在錢背面加上錢局所在地名。經過三百余年鑄造,版別復雜。唐代以后仍有冶鑄,但樣式大多與唐有別。在規格上,開元通寶基本是小平錢,但唐代也鑄有少量“開元通寶”折十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后代也有偽造。
《舊唐書·食貨志上》記載:“武德四年七月,廢五銖錢,行開元通寶錢。開元錢之文,為給事中歐陽詢制詞及書,文字莊重、雋秀、挺拔,時稱其工。其字在篆隸之間,其詞先上后下,次右左讀之(即直讀,讀作開元通寶)。自上及右回環讀之(即旋讀,讀作開通元寶),其義亦通,流俗謂之開通元寶錢。”
開元通寶延續秦朝的方孔圓錢,它的直徑在2.2厘米至2.6厘米之間,重量則是1.7克到5克不等,正常錢幣的重量是4克。市面上流通的開元通寶多為銅制品。
開元通寶影響了中國1000多年錢幣的形制、錢文模式和十進位衡法。 開元通寶最大的特點就是多數開元背有甲痕。有唐一朝始終通行“開元通寶”,公元907年大唐終結,但“開元通寶”并未隨之退出歷史舞臺。 “開元通寶”至此已融入中國文化之中。
開元通寶錢,史鑄主要材質有金、銀、銅。因此,銀開元目前存世總量相對較多,其應該是目前為止中國銀質古錢存世量之冠軍。
閱譜可知,在會昌開元通寶錢中,有背“興”字錢載入,其一為單一“興”字,其二為穿上下兩個“興”字,即雙興之式。以收藏實踐來看,相對而言背“雙興”式則為少見,其定級雖然不是很高,然今亦是難得一見了。
開元通寶錢文四字由于不斷的修模,演化而變得大小不勻稱,文字書體意境無一氣呵成之勢,而是錢文四字各自為態了。開元通寶一般直徑;24至25毫米,穿寬;6.5至7毫米,郭厚;1至1.5毫米,重3.5至4.2克。
唐高祖時正式發行五銖,鑄行“開元通寶”,并迅速推行,延綿七百余年的五銖至此結束。開元通寶的使用,使唐代貨幣保持了長期的統一與穩定。開元通寶隸書小平背孕星 30元。武德四年廢通行1300年的五銖錢,改鑄開元通寶。
開元通寶價格表 開元通寶有哪些版別
當然了,也有很多業內行家他們會將不同時間段的開元通寶價格表放在一起比對,為的就是了解不同版本在過去的整體價格走勢情況,以期更好的預估之后的價格,確定到底是否要投資。
開元通寶值多少錢 開元通寶歷年成交價格
開元通寶,當時的市場價格已經達到800萬元。開元通寶,市場的價格為173萬元。開元通寶折十,市場的價格為150萬元,其實這之間的價格真的有著明顯的區別,要想真正的達到收藏的效果,也必須要了解相應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