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發行日期:1945.9.17(民國34年)起
普37.1及普37.5-普37.6 民國34年9月17日
普37.7 民國34年9月18日
普37.2-普37.4 民國34年9月25日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5),100(10*10),200(20*1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民國34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自9月12日起暫以偽政權所加蓋之中儲券「暫售」郵票,按200對1的比率折售國幣;同時將「暫售」郵票,交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5號方體鉛字澆制凸版,加蓋綠色國幣面值,按200對1的比率改為國幣郵票,自9月17日起陸續發售。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出現兩種變體票:雙連中一枚原票“政”字不連、橫雙連中縫漏齒。
3分,出現一種變體票:寬距(加蓋字4.5mm)。
1分,桔黃,復蓋。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8分,橄綠(實鈕);大東版僅有5分、8分兩種。 2. 大東版圓數票「圓」字內「貝」部,右側1豎與右下1點不連。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