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開元”意為“開創安定富裕的美好生活”。南北朝時期成書的道教經典有《太上老君開天經》。故“開元通寶”制詞,除顯性意義外,尚有隱性意義層面存在。
中唐以后出現的年號錢,是將年號作為幣名,來顯揚帝王天威。那么,開元通寶尚不屬于年號錢。那為何稱為“開元通寶”呢?學界存在著兩種說法。
一說,所謂“開”者,乃開啟、開拓之意。“元”者,易經上本有“元者始也”,“元者善也”的古訓,為人所盡知。“開元”意為“開創安定富裕的美好生活”。“通寶”也是當時流行的術語。稱“錢”為“寶”,始于左傳。晉時也有人說過“錢,國之大寶”。因此“通寶”也有“通濟溥益的實貨”之意。
還有一說:即開元通寶的命名,與南北朝時期以至隋唐之際盛行的道教文化有很大干系。先說“開元”二字。南北朝時期成書的道教經典有《太上老君開天經》。按照道教教義,遠古創世紀經歷了諸劫,凡五個劫號,其中便有“開皇”。開者,開劫度人之意。北朝道教經典又有《度人經》,專講道教諸位尊神開劫度人之理。元者,道經講“洪元”,為道教創世紀的第一大世紀,洪元經萬劫又有混元。《云笈七簽》卷三說:“尋道家經誥,起自三元”。即“混動太無元,赤混太無元,冥寂玄通元”。“開元”二字合釋則有開劫創始超度眾生的寓意。“通寶”二字,道藏有洞真諸經,通、洞在道藏中互用,洞即通,真即寶。“洞真”謂通向真仙之道,此亦通寶一語暗含影射之意。故“開元通寶”制詞,除顯性意義外,尚有隱性意義層面存在。不管是哪種解釋,其用意不外是為了迎合高祖心理,既能借此讓其崇道盛舉,溝通與道教諸神君的感應,得以長生久視,長治久安。
開元通寶設計精美,它的使用時間也是很長的。 這樣就出現了第二種說法,改說法認為開元通寶背一有可能是起到一個區分標記的作用,表明了這類型的錢幣是在哪個地區、哪個分局鑄造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起到防偽標識的作用,避免在民間出現的一些人工假幣。
其實在目前的市場上,古代錢幣早已成為收藏投資的一個部分,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古代錢幣最具有收藏的價值呢?
其次,要看開元通寶的稀有程度,即這枚古錢的存世數量是否很少。錢文雖然特殊,如果面目不清,銹成一團,那收藏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最后,要防止買入贗品。
開元通寶錢的鑄行,對我國的衡量法產生了重大影響。 3、我國古代的重量計數,多以面文標出重量,均將二十四銖為一兩,而自從二銖四絲的開元通寶流通以后,中國衡制中的一兩十錢便由此產生,24進位的銖兩制隨即結束。
雖然唐玄宗李隆基曾使用開元作為年號長達29年,但開元通寶錢仍然不能稱為是年號錢。開元通寶“形”延續了自秦以來的方孔圓錢,“制”基本延續了漢以來的五銖錢重。因此開元通寶被稱為我國貨幣史上三大錢系之一。
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開創了新紀元,在錢幣發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開元通寶由于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約1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另有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
開元通寶背月紋是什么 開元通寶有什么特別之處
唐代開元通寶背月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幣形制發展史上有著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因此,可以認為開元通寶背月紋當是一種兼具裝飾和爐別的記號。
開元通寶和乾隆通寶區別在哪 開元通寶介紹及圖片
1. 開元通寶在唐朝時就兩種讀法都有。所以《唐會要》說“其詞先上後下。次左後右。讀之自上及左。迴環讀之。其義亦通”。 2. 開元通寶和乾隆通寶不一樣,后者是年號錢,前者不是。開元通寶首鑄于武德四年,開元元年是公元713年。
開元通寶收藏投資風險大嗎 開元通寶鑄造原因及背景分析
開元通寶錢,徑八分,重二銖四絲(約4克)為一錢,每十文重一兩,一千文重六斤四兩。起用這種新衡制,換算便利,適合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開元通寶的產生,有著深刻的社會原因。經濟決定金融,開元通寶是當時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逐漸擴大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