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至元通寶,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至元年間鑄幣。至元通寶錢版別眾多,形制大小不等,錢文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兩種,其鑄期甚短,總體遺存不豐。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其主材青銅,銀質則十分罕見。
至元通寶,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至元年間(公元1335-1340年)鑄幣。至元通寶錢版別眾多,形制大小不等,錢文有漢文和八思巴文兩種,其鑄期甚短,總體遺存不豐。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而據資料載,前至元元世祖忽必烈于公元1285年至1294年也曾鑄造過至元通寶錢,有漢、蒙兩體小平至折三型。而元順帝所鑄造的至元通寶版式繁雜,變化無常,除光背外,有背“玉”、背星月、背異文及供養錢等等。其主材青銅,銀質則十分罕見。
本品,銀質至元通寶小平大樣形制。上手察之,銀質黝黑包漿裹身,緊貼錢體。但見此錢鑄制精整,廓正邊圓,地章平整,尤其字口高凸,力拔地章,門自大開。據字口形態看,初以為手工銀雕母錢,然,經反復鏡察,于錢文筆畫諸般細節仔細辨識,結論非為手雕,實乃精模初鑄后,再以手工精修打磨而成,似雕母而實非雕母。
此類貌相之銀或銅錢,可歸入精鑄精修樣錢行列,而鑒于史上不少初鑄精整樣錢,亦可同時作母錢之用,故,本品既可以說乃初鑄精樣錢,也可謂之銀母。其之所以乃為精修,可見痕跡,即見最后一張背俯視圖,其右邊緣內側,可見“抖刀”之狀,而所謂“抖刀”,本人經多錢積累辨識之經驗,認為是修刀在旋修內側緣邊時,因圓弧在金屬上旋動而至刀自然抖動,致使緣內側邊出現“起伏鋸齒楞”。此跡象,一向并不為人所注意,有用刀雕刻經驗者因實際體驗而方可明辨,今寫出來,以作交流,好者皆可自觀自識矣。綜上所述,本品乃為罕見之銀精樣錢,經鑄造和手工兩道工藝而成就,是為珍罕,亦乃深入研究古代鑄幣工藝之難得實物。
元代至元通寶制作精良,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據統計,至元通寶折二蒙文版錢幣和漢文版至元通寶折二錢,在經歷過很多次競拍出價之后,以一百四十三萬元的價格成功交易。 元代至元通寶有蒙文和漢文兩大版式,錢幣的大小不一樣。
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蒙古人雖然依仗強悍的騎兵軍團征服了一系列文明程度較高的封建王朝。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其主材青銅,銀質則十分罕見。據了解,至元通寶價格一般在一萬元以上。
至元通寶發行于我國封建王朝的元朝,作為第一個由蒙古族人所建立的朝代,其元朝的深遠影響力對于整個中華歷史的走向,有著很重要的作用。 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
至元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至元通寶”四體文大錢,直徑4.48厘米,重19.4克,極有可能是順帝逐走伯顏推行新政時所鑄。一般認為是寺觀廟宇或供養錢,非流通貨幣,也有認為是紀念幣。其級別為二級上,市場參考價人民幣8萬元左右。
不過在眾多的元朝所遺留的古文物當中,最令后世的我驚奇的就是至元通寶。由于元朝有兩個至元年號,一是元世祖忽必烈,再則是元順帝,通常習慣上稱此為后至元。
聽至元通寶的聲音:現在許多錢幣學家和收藏者喜歡用聽聲音的辦法鑒定古錢。 觀至元通寶的版別:從版別上辨別古錢最主要的辦法是除了多看錢譜之外,必須要多接觸實物,以熟悉各個朝代的錢幣真品。
至元通寶圖片及介紹 至元通寶收藏價格分析
至元通寶是中國古代錢幣之一。 “至元通寶”四體文大錢,直徑4.48厘米,重19.4克,極有可能是順帝逐走伯顏推行新政時所鑄。一般認為是寺觀廟宇或供養錢,非流通貨幣,也有認為是紀念幣。其級別為二級上,市場參考價人民幣8萬元左右。
至元通寶值得收藏嗎 元代至元通寶獨特珍稀絕無僅有
“至元通寶”四體文大錢,直徑4.48厘米,重19.4克,極有可能是順帝逐走伯顏推行新政時所鑄。有認為其“穿上為蒙文,穿下為女真文,穿右為回文,穿左為西夏文,按上下右左順序,也應該是‘至元通寶’四字”。其級別為二級上,市場參考價人民幣8萬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