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全套共4枚。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面值40遠(藍綠)、50元(綠)、100元(棕)、200元(深綠)。郵票的齒孔度數為12.5-13。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凹版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
發行日期:1944.10(民國33年)
齒孔度數:13
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8x22
全張枚數:200(20*10)
紙質:道林紙、招貼紙
印刷: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刷處
由于幣值變動,需要高額郵票,于是以郵政儲金業務為圖案,印發郵票。圖之中央繪郵局營業處柜臺,門上小圓框內有1「儲」字,右上角大圓框內繪投錢入撲滿圖,象征儲蓄,頂端小圓框內繪郵徽。所用紙張有厚薄2種,薄紙稱招貼紙,僅有40元、50元、100元三種面值。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但至同年12月1日,國內平信郵資再度改為1角6分,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地區,沒有再加蓋。數字的字體較小,位置略高,與「作」「分」2字相齊。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圖案與中信版孫中山像郵票相同,唯母模暗記不同,刷色也不同。紙質有宣紙,道林紙等。福建南平百城印務局承印。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1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1944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4角(棕紅)、2元(灰棕)、3元(紅)、3元(紅棕)、6元(棕)、10元(淺紅)、20元(紅)、50元(棕)、70元(紫)。紙質為土紙,其中紙質有有條紋、無條紋及厚薄的不同。重慶中華書局承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