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
1942年10月9日郵政總局通知各區政管理局及辦事處,因收支不能相抵,虧損甚多,奉準于郵資之外,加收附加費,要求各區將庫存中信版1角6分票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字樣備用。原定自1942年11月1日起施行,平信附加費為1元。共收1.16元。郵政總局又于1942年10月26日急電各區不發行加蓋“國內平信附加已付”票。但福建、湖北、甘寧青、安徽、河南等郵區未及時收到電報,如期出售加蓋票,故此加蓋票也在有些郵區尚未正式發行。
共14種加蓋票:
(一)湖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邵陽資一印刷社
(二)河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三)江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四)福建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五)貴州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六)云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七)甘寧青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八)廣東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九)西川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 成都大公印刷局
(十)廣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廣西印刷廠
(十一)安徽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十二)東川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中興印務局
(十三)湖北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十四)陜西加蓋
發行日期:1942.11.1(民國31年)
加蓋單位:各區郵政管理局
加蓋:西京茂記印刷所
以上1~5為黑色加蓋;6~14為紅色加蓋。
1為手寫6號仿宋字體石印加蓋,兩行間距9.5~10.5mm,P13,200(20*10) ,邵陽資一印刷社。
2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2mm,P13,200(20*10*10),成都大公印刷局。
3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mm,P13,50(10*5),西峽口豫德印刷局。 4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5mm,P13,100(10*10),西京茂記印刷廠。 5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1mm,P13,100(10*10),廣西印刷廠。
6 為手寫楷字石印加蓋,兩行間距9.5~11mm,P13,100(10*10)。
7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mm,P13,200(20*10),廣東曲江大芳印刷廠。
8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5mm,P13,200(20*10),貴陽京漢印書館。
9 為新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8.5mm,P13,200(20*10),重慶南京中興印務局。
10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8.5mm,P10.5~11.5,200(20*10),湖北省立印刷所。
11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9.5mm,P13,200(2*10*10)。
12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25mm,P13,200(2*10*10),贛縣大東書局江西印刷分廠。 13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0.5~11.5mm,P13,200(2*10*10)。
14 為5號宋字加蓋,兩行間距11.5mm,P13,200(20*10),五華印務局。
為供應“金圓”面值郵票應急,中華郵政就將印花稅票加蓋郵政標記暫代郵票使用。印花稅票原票有平版及凹版印刷兩種。平版承印廠有大東、大業、中央、振明四廠;凹版有大東、大業等不同版別,細微處各有特征可分。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抗戰勝利復員后,第1次在上海交由大東書局上海印刷廠以雕刻凹版印制國父像郵票,上為國徽,格式與以前所印者大致相同,惟邊框花紋較為精細。全套11種,自20元至5,000元,最大面值5000元票系雙色套印。 100元,深紅,出現一種變體票:直雙連橫縫漏齒。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銀圓雖未明另為通貨本位,實已取代了“金圓券”。1949年中華郵政只得發行無面值“單位郵票”以供急需,各類郵件的資費,均用銀圓為基數,發售郵局按照當日銀圓牌價折合“金圓券”售用。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普53 上海大東二版孫中山像金圓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普12 倫敦二版孫中山像郵票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1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P.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售時間上區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