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計有永寧一次加蓋6種,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特征是面值框內為“工”字形花紋;永寧二次加蓋3種,特征是面值框內為“八”字形花紋;大業一次加蓋3種,特征是右上角及左下角各有二個五角星;大業二次加蓋3種,特征是面值框內為菱形花紋。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發行日期:民國37年4月起
(1)永寧1次加蓋
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特制的6號楷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邊嵌對倒三角形之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或紅色;橫列于國徽與國父像之間,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角分位下有一短劃。因位數較多,花框特長。通稱「永寧1次長框」。中信版原票除5角外,土紙、道林紙均有。
(2)永寧2次加蓋
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以大業印刷公司特制之6號仿宋體字模,及永寧廠特制之阿拉伯數字加斜方孔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或紅色;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無角分位。通稱「永寧2次長框」。中信版1角原票,有土紙及道林紙。
(3)大業1次加蓋
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號仿宋字,及阿拉伯數字加單線長方框及星形,澆制凸版,加蓋黑色;下端印數字框,原刊數值則分別以5角星2顆蓋銷之。通稱「大業1次長框」。
(4)大業2次加蓋
由上海大業印刷公司以特制之6號仿宋體字及阿拉伯數字加邊嵌菱形花框,澆制凸版,加蓋黑色;下端印數字框,圓以下無角分位。通稱「大業2次長框」。2角原票有土紙及道林紙。
普13 北平版烈士像郵票
普59 上海大東版孫中山像改作基數郵票
普6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
普22 香港大東版孫中山像加蓋“暫作肆分”郵票
普38 偽華北票改作“國幣”郵票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原定自是年11月1日起實行,附加費為1元。嗣奉令緩辦,于10月26日再急電各局不予發行,但邊遠地區,因交通不便,轉令未能及時到達,屆期仍有若干地區售用數日。
1945.10.9,5號宋體字加蓋,[Pr]河南開封建華印刷廠。自民國34年10月9日開始發行,俟新郵票發到,于同年12月15日公告停用。 30分,紫棕,出現兩種變體票:“圓”字倒蓋、橫騎縫蓋;
普11 倫敦一版孫中山像郵票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普40 重慶中央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5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20元(深紅)、30元(深藍)、40元(桔)、50元(綠)、100元(棕)、200元(棕紫)。齒孔度數為12.5、13。重慶中央印制廠承印。
普14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暫作”改值郵票
民國26年國內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行,8分及1角2種續于民國27年7月間發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