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8分,橄綠。
發行日期:1941.8.16(民國30年)
齒孔度數:12.5印刷版別:雕刻版
圖幅:19.5~23
全張枚數:50(10x5)
水印:篆文“郵”字印刷:香港中華書局
香港中華書局后期所印,國父像2分及8分票,印版曾有修飾。2分票阿拉伯數字「2」字之下橫起首處;8分票國徽右旁花紋上。
民國郵票(1912-1949)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社會動蕩,時局不安,人們能夠平安一生都很難,更別說長期收藏這樣的小情操了。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而1966年的文革時期,民國時期的很多東西包括民國郵票又被當做是資本主義毒瘤,幾乎銷毀殆盡。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普59 上海大東版孫中山像改作基數郵票
普57 印花稅票加蓋改作基數郵票
普33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改作貳角”郵票
普1 加蓋“臨時中立”郵票
普24 紐約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9 重慶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5 重慶中華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窄版又稱“長短線”,也就是說“長短線”只存在窄版情況,寬版不存在。初次印成之票,共5億余枚,自20年8月中旬起陸續在上海交貨,原定9月1日開始發行,因發現其誤將國徽之白日內圈印成雙線,通稱“雙圈”,當即急電德納羅公司指正,要求立即改版另印。
1945.9.17~9.5,五號黑體字鑄模加蓋,橫距4mm,50,100,200,[Pr]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由于運輸擁擠,光復區郵局所需國幣郵票,一時無法自后方運到。 2分,藍,出現兩種變體票:直雙連中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1分,桔黃,復蓋。
1947,中華郵政發行。其中部分郵票紙質有厚薄之分,圖幅也有闊版、窄版、高版、矮版的差異。因該票右下角邊框中有梅花圖案,也稱“梅花一版”。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行。
普41 倫敦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抗戰期中,郵票多在后方印制,國內因限于技術及物質條件,制品均嫌粗陋。 全套原有7種面值,其中1元、2元兩種于民國33年10月發行。20元、30元、50元等3種于民國35年3月起發行。
普15 香港中華一版(空心)孫中山像郵票
1938.11.11,雕刻版,P12.5,19.5mm*23mm,50,[P]香港中華書局。 1939,P12.5,梳式齒和線式齒兩種。最初由香港中華書局以雕刻凹版雙套色印制3種,以國父像為中心圖案。國徽兩旁雙橫線內為空白,通稱“空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