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5分,玫紫; 4分,藍灰; 15分,棕紫; 30分,棕紫,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有水印:
0.5分,深褐;
1分,桔黃;
2分,藍;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藍灰;
5分,桔紅;
8分,桔黃;
10分,暗紫;
13分,綠;
15分,棕紫;
17分,橄綠;
20分,淡藍;
21分,灰褐;
25分,紅紫;
28分,橄綠;
30分,棕紫,出現一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
40分,桔黃;
50分,綠。
無水印:
0.5分,深褐;
1分,桔黃,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政”字不連;
2分,藍,出現三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直雙連橫縫漏齒、橫雙連中縫漏齒;
2.5分,玫紫;
3分,棕;
4分,藍灰;
5分,桔紅;
8分,桔黃;
10分,暗紫;
13分,綠;
15分,棕紫;
17分,橄綠;
20分,淡藍,出現兩種變體票:橫雙連直縫漏齒、直雙連橫縫漏齒;
21分,灰褐;
25分,紅紫;
28分,橄綠;
30分,棕紫;
40分,桔黃;
50分,綠。
1940.6(民國二十九年六月),雕刻版,P12-14,19.5*22mm,200(20*10),[P]香港商務印刷館
先烈像郵票原在北平財政部印刷局印制,七七事變發生,北平淪陷后,即無法續印,于是將前印先烈像郵票原模,交由香港商務印書館翻版添印。北平印者有12種面值,香港添印時,因業務之需要,加印2分、4分、5分、1角5分、2角1分、2角5分、2角8分7種,全套共19枚:
半分、2分半、4分 鄧鏗烈士
1分、2角5分、5角 陳英士烈士
2分、1角、1角7分、2角8分 宋教仁烈士
3分、5分、1角5分、3角 廖仲愷烈士
8分、1角3分、2角1分 朱執信烈士
2角、4角 黃 興烈士
香港商務印書館同樣是雕刻凹版印制,其圖案、刷色大致與北平版相同,惟港版除一部份1分(初期所印)及2角1分票外,其票面「中華民國郵政」的「政」字第3筆與反文一撇相連,北平版則沒有相連。
北平版票齒孔為14度,香港版雖亦有14度票,但極少見,一般均屬12.5度之中齒票。
有水印票印于篆文郵字水印紙上,其圖案、刷色、齒度版式等均與無水印票同。
民國38年春,京滬受到威脅,由上海印制郵票供應西南各區,中斷,于是將大東書局滬廠印制金圓郵票之原圖案,以照相制成玻璃版,航寄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廠翻制膠版,用平印方法添印。圖案文字雖相同,惟版紋更較大東廠平版者為粗糙,紙質亦較粗松。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上海大東書局承印。大東1版與2版除齒孔不同外,其版式顯著不同處為:大東一版「國」字之一點,在橫地右邊,與橫相連。大東2版「國」字之一點,在1橫的上邊,與橫及上端相連。
民國38年4月以后金圓券貶值,若干省區,市場上已開始以銀圓為計值標準,漸有恢復銀本位之勢。郵資于同年5月13日起,恢復以前之銀圓基本費率,同時另印基數郵票售用,規定在使用銀圓地區按照基數售收銀圓,在使用金圓券地區,則按當地折合率折售金圓券。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故稱湘粵加蓋。
0.5分,灰棕,出現四種變體票:橫雙連中縫漏齒、直雙連中縫漏齒、頂邊漏齒、底邊漏齒。 倫敦版帆船、農獲、牌坊郵票是1913年中華郵政發行第一套正式普通郵票,由英國倫敦華德路公司印刷。雖有3種圖案,通常簡稱全套為“帆船票”。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