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國26年國內(nèi)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fā)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fā)行,8分及1角2種續(xù)于民國27年7月間發(fā)行。
1分紅字加蓋(原為4分綠),出現(xiàn)兩種變體票:窄版等長線、寬版。
8分黑字加蓋(原為40分橘黃色),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疊模。
10分紅字加蓋(原為25分藍色),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寬版。
(相關概念請參見,普11、普13)
1937.3-1938.7(民國二十六年三月至二十七年七月)四號楷體字加蓋,普14.1、普14.2 200(10*20),普14.3 200(20*10),[Pr]北平財政部印刷局。
民國26年國內(nèi)各地互寄平信郵資為5分,庫存4分郵票既不適用,且與5分票同為綠色,發(fā)售時易于混淆,以部分加蓋改為1分票,以便與未加蓋之4分票搭配售用。又2角5分及4角郵票用途亦不多,分別加蓋改為1角及8分郵票售用。3種改值票均由北平財政部印刷局,以4號楷字及阿拉伯數(shù)字,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紅或黑色。1分票于民國26年3月間發(fā)行,8分及1角2種續(xù)于民國27年7月間發(fā)行。
“倫敦二版”俗稱雙票?! ?分,橘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中”字下的第二條橫線完整?! .S. 從印制版別上看,第一版應為“雙圈”票,第二版才為“單圈”票;從發(fā)售時間上區(qū)分,“單圈”票在先,“雙圈”票在后。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1942年底起,中華郵政內(nèi)地郵資增為平信5角、掛號1元、快遞2元,致使5角面值郵票需要量驟增。同時將停售的“國內(nèi)平信附加已付”加蓋郵票上劃去原蓋字樣,另加蓋“伍角”字樣出售。加蓋字樣及劃線粗細式樣各有不同。
1分及2分郵票需用特多,造冊處加蓋的票已經(jīng)不足以使用,另將倫敦版蟠龍票交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加蓋,也用宋體字,但“國”字大,通稱“加蓋大國字”。
1分、4分、1角、2角為5號篆字由上海正中書局加蓋綠、黑或藍色。)4分、1角、1圓為6號美術字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加蓋藍、紅棕或黑色。5角兩種為6號宋字由上海中華書局永寧印刷廠加蓋紅色。
,5號宋字加蓋于清代蟠龍無水印票。3分:25(5*5);1元、2元、5元均為48(8*6)。上海郵政供應股。此項加蓋票,因加蓋文字不妥遭到反對,僅在福州郵局售出3分、1元、2元、5元以上4種,隨即停售。其余11種,均未發(fā)行。
普26 孫中山像及烈士像“改作一分”郵票
1941年11月1日新聞紙郵資由半分調(diào)整為1分,半分郵票不復適用,各區(qū)郵政管理局分別將存票就地加蓋改作1分票售用。此項加蓋票,通用于廣東郵區(qū),故稱湘粵加蓋。
普60 重慶華南版孫中山像基數(shù)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fā)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xiàn)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