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

紅字1分(赭黃),發行2339枚,出現兩種變體票:原票大頭“壹”、原票“壹”壬字頭。
紅字3分(藍綠),發行2818枚。
紅字7分(紫棕),發行492枚。
紅字16分(橄綠),發行200枚。
紅字50分(淡綠),發行87枚。
黑字1元(紅、玫紅),發行156枚。
黑字2元(棕紅、黃),發行93枚。
黑字5元(綠、粉紅),發行52枚。
1912.3.20(民國元年三月二十日),五號宋體字再加蓋于“臨時中立”加蓋票,上海郵政供應股,普2.1及普2.5 20(4×5);普2.2-普2.4 25(5×5);普2.6-普2.8 48(8×6)。
原票已經加蓋“臨時中立”票15枚。也因所蓋文字欠妥,復交造冊處,再度以5號宋字直行加蓋紅或黑色「中華民國」4字,與「臨時中立」成十字形。分發漢口、南京、長沙各局售用。加蓋之原票亦15種,與「臨時中立」票同,但漢口局僅售出8種,南京局僅售出1分、3分、1角6分、1元、2元及5元6種,長沙局則只售出1分1種,發行不久,亦即停售。其余各票,均未發行。
1911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代封建王朝后,1912年在南京建立了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孫中山先生擔任了臨時的大總統。清王朝時候的郵票不再能夠在中華民國使用,但是那個時候的郵票還來不及印制,所以孫中山先生就任命當時郵政總辦法國人帛黎令上海海關造冊處在清三次蟠龍票上分別用紅、黑兩色加蓋“臨時中立”字樣售用,全套共15枚。在清欠資郵票上亦加蓋“臨時中立”字樣8枚。來表示這是中華民國的郵票,但是一經發行就遭受了很多人的反對,所以也就停用了。
普21 香港商務版烈士像郵票
普44 倫敦四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7 偽暫售票改作“國幣”郵票
普47 上海大東三版孫中山像郵票
普39 重慶大東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元(桔)、10元(綠)、20元(紫棕)、50元(墨綠)、100元(桔棕)、200元(桔紅)、500元(枚紫)、800元(玫紅)、1000元(藍)。上海大東書局承印。
4分,出現兩種變體票:“暫作肆作”、雙聯,一枚漏齒。 29年9月20日起調整郵資,本埠平信費,每20公分由2分改為4分,4分郵票用量驟增,新票未印成前,經先將庫存最多之5分郵票于票面兩旁及下端,加蓋「暫作肆分」及阿拉伯「4」字,改值售用。
1元,褐、紅棕:發行量155,000; 5元,灰藍、紅:發行量135,000; 10元,紫、綠:發行量150,000; 20元,藍、玫紫:發行量570,000;停售日期1943年10月23日,停用日期1944年1月1日。 所謂“半鈕”“全鈕”通俗講是指票中孫中山像衣領下的紐扣,是整個或是顯示一半。
1分,紅色加蓋。 1分,紅色加蓋,出現一種變體票:”ct”后漏點。 民國11年11月1日起調整郵資,國內平信郵費由3分改為4分,事前曾添印大量4分郵票備用。
主圖為郵政儲金所及撲滿里投幣。紙質分中國厚道林紙和薄招貼紙等。重慶中央信托局印制廠承印。這套郵票不是專用儲金郵票,而是正式通用普通郵票,除信函包裹可貼用外,也可用作儲金票。厚紙為道林紙,4種面值均全。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普58 印花稅票改作單位郵票
1949.5P12.5~14,[Pr]廣州南京印務局。 廣東郵政管理局奉令將印花稅票一批,交由廣州南京印務局,以特制鋅版加印改作單位郵票,計國內信函費3種,國內掛號費,國內快遞費及航空費各1種,國內航空費單位票另列于航空類。加蓋顏色黑、紅或深棕色。
普44 倫敦四版孫中山像郵票
1947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500元(橄綠)、1000元(綠與紅)、2000元、5000元。英國倫敦德納羅公司承印。 此版式票仍以國父像為主圖,圖案格式為左右兩旁邊框改繪火炬,通稱“火炬式”。
普48 孫中山像烈士像加蓋“金圓”改值郵票
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的金圓郵票,其分數票中除國父像渝中央版30元改5分外,均用5號方體「金圓」兩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字特制字模,澆凸版,分四種形式加蓋。角數票另用5號楷字及5號方體阿拉伯數字澆版,加蓋改值,角數票字體特征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