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1949年,中華郵政發行。全套共9枚。面值1分(黃綠)、2分(桔)、4分(藍綠)、10分(紫)、16分(桔紅)、20分(藍)、50分(棕)、100分(淺藍)、500分(紅)。齒孔度數為12.5-13。平版印刷。重慶華南印刷廠承印。
發行日期:1949.6.8(民國38年)起
齒孔度數:12.5
印刷版別:膠版
圖幅:18x21
全張枚數:200(20x10)
紙質:道林紙、無膠
印刷:重慶華南印刷廠
郵資自改銀圓費率后,一邊在上海印制飛雁基數郵票,一邊另在重慶交由華南印刷場用前印金圓郵票之國父像圖案印制基數票,故圖案文字版式等與該廠所印金圓票大致相同,惟右下端之數值加刊「郵資」兩字。
2分,桔黃,出現一種變體票:橫縫及頂邊漏齒。
2.5分,玫紫。 8分,橘紅。 13分,藍綠。 17分,橄綠。 20分,紅棕。 30分,紫棕。 40分,橘黃,出現一種變體票:疊模。 另1分郵票與國父像倫敦版2分、5分、2角5分郵票合訂成郵票小冊。
原票為倫敦德納羅公司凹版印制的國幣面值包裹印紙。由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以5號楷字及方體阿拉伯數字,澆版黑或紅色,加蓋「改作郵票」及「金圓×圓」字樣于票面主圖的兩旁,阿拉伯數字在下端。
2分,橄綠。 3分,紅棕。 16分,橄棕。 該局后期承印票,采用特制的篆文郵字水印紙,共5枚,其圖案刷色版模與前印者相同。此票可分線式齒和梳式齒。
1948年,中華郵政郵資大幅度上漲,各版孫中山像郵票面值已不適合使用,于是便在這些郵票上加蓋高額“國幣”面值售用。上海大業印刷公司加蓋。
2分,橄綠,出現一種變體票:底邊漏齒; 民國郵票屬于歷史上最動蕩的一個歷史階段。在長期動蕩不安的社會背景下,民國郵票消耗特別大,能夠完整保留下來的已經不多了。所以,現如今能完整保留下來的民國郵票已經寥寥無幾。
4號方體鉛字加蓋紅色﹐數值「肆」字為大寫﹐阿拉伯數字「40」地位偏下。至民國31年12月1日郵資再度調整,除已由東川、西川、云南、湘粵等區加蓋發行外,其他尚未加蓋的各區即不再辦理,此票也稱“湘粵加蓋”。